高考是广大学子人生中的一次大考,关系考生切身利益,备受社会关注。2023年高考临近,广大考生正在积极调整状态、从容有序备考,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受经济利益驱使散布涉考虚假信息、贩卖制造焦虑,甚至实施诈骗、诱导考生考试作弊,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为此,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结合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做到诚信考试。
本文将从以下5个方面分析和阐述高考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及其危害和后果,并给出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提醒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广大考生和家长增强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顺利度过高考这一人生重要时刻。
一、组织高考作弊,逃不过法网恢恢
在高考等国家教育考试中组织作弊、向考生提供试题答案、出售使用无线作弊器材等行为,都是严重违法犯罪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公平正义的考试招生制度,也损害了广大诚信考生的切身利益。一旦被发现和查处,不仅会面临取消考试资格、成绩无效等处罚,还会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
【案例】2020年高考前,考生朱某某伙同温某(另案处理)商议在考试中组织作弊,由朱某某提供试题,温某负责寻找“枪手”,共同出资付“枪手”做试题费用。 考试期间,朱某某将手机带入考场,拍摄考试卷子传给“枪手”,“枪手”作答后发答案给考生抄袭。 参与者和组织者都被迅速抓获。 考生朱某某犯组织考试作弊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000元。
【提醒】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会同教育部门,对各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持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零容忍”。 提醒广大考生,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知法守法,不要一时糊涂,抱憾终生。
二、替考不是捷径,而是一个“绝境”
为让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有的家长想尽各种办法,不惜花重金为孩子找“门路”,甚至找“枪手”给孩子替考。 结果人财两空,后果非常严重。在高考等国家教育考试中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行为,也是严重违法犯罪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公平正义的考试招生制度,也损害了广大诚信考生的切身利益。一旦被发现和查处,不仅会面临取消考试资格、成绩无效等处罚,还会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
【案例】某省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美术与设计学专业统考中,两名舞弊人员找了一名大学生,为一名考生进行替考,被警方抓获。 两名组织考试作弊者分别被判有期徒刑3年8个月和3年2个月;替考大学生犯代替考试罪被判处拘役5个月,缓刑1年。
【提醒】近年来,一些新技术手段逐步被用于国家教育考试管理,严防替考等舞弊行为。 考试虽可贵、诚信价更高,不要相信不法分子的蛊惑,上当受骗,更不要心存侥幸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以身试法终将“自食恶果”。
三、避开安检带手机,考试作弊毁前程
现在智能手机使用已非常普遍,一些考生平时也经常使用智能手机搜题、翻译等功能来辅助学习、提高效率。 但如果在高考等国家教育考试中使用手机作弊,却是打错了算盘,聪明反被聪明误。在高考等国家教育考试中使用通讯设备等违规违禁物品的行为,也是严重违规违纪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公平正义的考试招生制度,也损害了广大诚信考生的切身利益。一旦被发现和查处,不仅会面临取消考试资格、成绩无效等处罚,还会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
【案例】2022年高考期间,某考生避开入场安检,违规携带手机进入考场,开考后拍摄试卷发至QQ群寻求解答未果。依据相关规定,违规考生被严肃处理。
【提醒】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部署开展高考手机作弊专项治理,让手机“带不进”“用不了”“传不出”。高考期间,全国各地莘莘学子们将在标准化考场、全程视频监控下为梦想拼搏,在考试结束后,考场视频录像也会进行集中回放审看,确定每一名考生有无违规违纪行为。考生应自觉遵守考场规则各项要求,服从考务人员管理,拒绝携带手机等违规违禁物品,遵守考试纪律。输了一场考试不重要,输了自己的人生才真是得不偿失。
四、虚假宣传不可信,没有“馅饼”有“陷阱”
考试命题专家授课、强化包过、某某同学被录取到某名校……这样的宣传文案和招生广告经常出现在各种考试培训机构的招生宣传中,让不少家长信以为真。从公开的教育培训机构虚假宣传、广告违法行为典型案例看,均不同程度存在着虚假宣传多样化、普遍化和价格欺诈行为问题。虚构教育师资的能力和水平、对教育培训效果进行过分的夸大和宣传、以学生和受益者的名义来进行虚假宣传已成为培训机构实施欺诈惯用的把戏。
【案例】某培训机构在其网站上发布了“高考冲刺班”“高考提分班”等招生广告,声称“名师授课”“保证提分”“包过一本”等,并以“某某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某某同学提分100分”等为例,吸引考生和家长报名。经查,该培训机构所宣传的“名师”并非其所聘用的教师,而是从其他培训机构或网站上搬运的;所宣传的“保证提分”“包过一本”等承诺也没有任何依据,只是为了骗取报名费;所宣传的“成功案例”也是虚假的,没有任何真实性。
【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切勿轻信虚假广告宣传,不但造成财产损失,还会贻误宝贵的复习时间。在选择教育培训机构时,要认准正规合法的机构,查看其资质证明和服务承诺,不要盲目跟风,要理性消费。
五、“占坑帖”当噱头博眼球,涉考“恶作剧”不可碰
每年高考数学科目考试结束后,有网民发布部分试卷图片,被疑泄露试题。经公安机关侦查,查明系恶意编辑“占坑帖”。其考前在有关平台发布无关帖子占位,考后再用试卷内容替换原有内容,帖子时间仍显示为开考前,造成疑似考前泄题的假象。另有个别考生在网上发帖自称“考前押中试题”,同样属于考后恶意编辑的“占坑帖”。
【案例】2021年高考数学科目考试结束后,有网民发布部分试卷图片,被疑泄露试题。经公安机关侦查,查明系恶意编辑“占坑帖”。其考前在有关平台发布无关帖子占位,考后再用试卷内容替换原有内容,帖子时间仍显示为开考前,造成疑似考前泄题的假象。另有个别考生在网上发帖自称“考前押中试题”,同样属于考后恶意编辑的“占坑帖”。
【提醒】律师和专家提醒,如果考生恶意发布此类信息,除违反了考试纪律之外,还涉嫌违法,情节严重的还会构成犯罪。如果培训机构或其他人员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发布“占坑帖”的方式,虚构考前能获得试题或者“押中真题”的信息,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则涉嫌构成诈骗罪。考生切勿为了娱乐他人,最后“愚了”自己。
以上就是教育部发布的2023年高考预警信息,希望广大考生和家长能够认真阅读,提高警惕,诚信应考,不要轻信谣言、不要听信承诺、不要参与作弊、不要制造谎言。高考是一场公平、公正、公开的竞赛,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梦想。祝愿所有的考生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