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城人的最爱-非遗上党梆子
自1983年设立中国戏剧“梅花奖”以来,全国获奖人数共681名。按全国283个地级市计算,平均每个地市约2.4名。晋城市拥有5名。
一个太行山南麓的内陆小城,何以能有如此强大的文艺实力?
千年传承 源远流长
泽州孔三传
对上党梆子寻根溯源,你会发现一个叫孔三传的人物。这个北宋时期(约1068—1085年)的泽州(今晋城)艺人,在实践中将唐、宋以来的大曲、词调、绕令以及当时北方民间流行的乐曲和上党曲调搜集起来,按其声律高低,归纳成不同的宫调,称诸宫调。诸宫调演唱起来变化无穷,丰富多彩,对当时的大曲演唱形式是一个突破性发展,对元代杂剧的兴起及后世中国曲艺及戏剧的繁荣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把他称为曲艺大师、戏曲的创始人。
孔三传早年和成名后一直活跃在泽州大阳一带,或许每天都兴致盎然地向乡民们传唱他的诸宫调。离他不远的高平市王报村有一座古戏台,考古学家断定修建于金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戏台。这些都仿佛在告诉我们,晋城地区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之一。
从历史的烟尘中一路走来,受诸宫调发展衍变的影响而形成的上党梆子,到明末清初已经成型,成为中国成型最早的剧种之一。以冶底天齐庙、李寨三教堂、高平二仙庙等为代表的历史悠久的古戏台,都是晋城上党梆子源远流长的见证。清咸丰年间至抗日战争以前,上党梆子一度兴盛。这一时期,职业班社多达200多个,有剧目千余,并造就了郎不香、申灰驴、曹火柱、都歧歧等名演员。泽州东四义村的鸣凤班从清乾隆年间开始前后行戏160余年,在整个中国戏曲史上极为罕见。
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上党梆子焕发出青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段二淼、郭金顺、吴婉芝、郝同生、郝聘之等一批前辈艺人,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从剧目到表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流派,为后来上党梨园“梅”、“杏”绽放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改革开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动中,一代代艺人用才华与心血哺育和滋养上党梆子艺术,使其跃上了历史巅峰。从1992年开始,吴国华、张爱珍、张保平、陈素琴、杜建萍先后摘取“梅花奖”。还有近30人获得山西省“杏花奖”。
2006年,上党梆子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正瑞、吴国华、张爱珍、张保平、郭孝明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政府为他们分别成立了工作室,开门收徒,传承技艺。
今天的上党梨园,已经呈现出了以吴国华、张爱珍、张保平、郭孝明等老艺术家“举旗”,陈素琴、杜建萍、成静云等中青年优秀演员“担纲”,张敏丽、李岩、李丹、邱亚萍等年轻演员紧随其后的三大传承梯队,上党梆子后继有人。
令人欣喜的还有,上党梆子的影响范围已走出上党地区波及晋冀鲁豫。上党梆子早年间传至河北永年县、山东荷泽地区,与当地民间文艺相融合,形成了“永年西调”(赵树理提议命名)和“山东枣梆”,可谓一树而三枝,一源而三流。进入新世纪以来,晋城市上党戏曲界加强了与另两个兄弟剧种的联系。每年双方都要互访探亲演出,加强沟通交流和学习。
地方剧种 独具魅力
上党梆子《闯幽州》
上党梆子《抬花轿》
上党梆子流行于晋城、长治地区,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其唱腔板式变化可能在梆子腔系中是最丰富多彩并最独具特色的。上党梆子过去的班社,除梆子外还兼演上党昆戏、上党罗罗腔,上党卷戏和上党皮黄, 5种声腔合称“昆梆罗卷黄”,俗称上党“大戏”。后来,昆、罗、卷绝迹舞台,少数剧团留有皮黄,梆子成主,所以1954年定名为“上党梆子”。在长期演出过程中,形成了“州底”和“潞府”两大流派,也就是分别以晋城和长治为中心的两大流派。
言为心声,戏曲更加直观地反映人们的情感。晋城扼太行咽喉,乃中原屏障,兵家必争之地。在这样的地域中经历千年战乱,形成了这里的人民崇尚英雄豪杰、彰显人间正义、高扬民族正气的审美情趣。这种情感表现在文艺上,土生土长的上党梆子音调高亢明朗,粗犷朴实,音乐曲调丰富,音响强劲。表演上,多用直出直入,强烈明快,侧重唱念工夫。很多传统剧目中,以表现古代英雄、忠臣良将、外抗侵侮、内惩奸贼题材为主,许多剧目浸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富有积极意义。代表性剧目有《闯幽州》《雁门关》《三关排宴》等。
上党梆子的唱腔以板腔体为主,间亦用曲牌体。板式中运用最多的是“大板”和“四六”,其它尚有“中四六”、“垛板”等。曲牌体唱腔有“靠山红”、“一串铃”等。男女同腔、同度、同调,调式是微调式。除“紧大板”和“介板”外,其它各类板式中的过门,都是宫调式的。伴奏乐器中打击乐是音响强烈的大锣、大鼓,弦乐是巨琴、二把和二胡。
一代又一代艺人用自己的心血与汗水浇灌着上党梆子艺术之花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号称“一代戏王”的著名老艺人赵清海,工须生兼老旦、净角。他的《雁门关》、《苦肉计》,享有很高的声誉。有“山西梆子大王”之称的晋剧大师丁果仙曾评价说,赵清海的实力与周信芳、马连良等京剧大师相比也毫不逊色。著名演员段二淼以饰演小生、须生驰名,唱腔高亢激越,变化自如。《长生殿》、《雁门关》、《甘泉宫》,在太原演出获得“誉满并州”的美称。第九届“梅花奖”得主张爱珍,在实践中发展,形成了高亢嘹亮、通透圆润的“爱珍腔”。今年5月14日晚,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进行的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竞演舞台上,《长平绣娘》主演杜建萍继承了“爱珍腔”特点,表演板式变化复杂、感情起伏跌宕,将“贫家绣女”这个人物内心感情刻画得淋漓尽致、丰满逼真,整个表演荡气回肠,催人泪下,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肯定。
“五朵梅花”从左到右为杜建萍、张爱珍、张保平、吴国华、陈素琴
只有根扎沃土,才能枝繁叶茂。
“梅花”屡屡在晋城绽放,不仅是几代艺术家前赴后继,饱经寒霜的结晶,还是晋城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成果,也是钟爱上党梆子的戏迷票友共同哺育出的奇葩。
多年来,晋城市委、市政府站在“建设晋城人民精神家园”的高度扶持上党梆子艺术。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学费全免的“戏曲班”。有“梨园之乡”之称的高平市也在市中专办起了免费爱珍戏曲班。从2003年起,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每年举办“凤鸣春晓”赵树理戏剧奖优秀剧目展演。2012年起,创办内部期刊《上党戏剧》,成为宣传弘扬上党梆子的一个新平台。还出版了《上党梆子》、《上党戏剧史摭谈》、《大戏足音》、《上党梆子剧本选》、《上党梆子脸谱》等书刊,普及上党梆子知识。近三年来,市委、市政府从多个方面加大对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扶持,用于戏剧演出和扶持的资金超千万。尤其是对新创重点剧目,更是从立项到剧本创作,从编排到资金筹措,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市里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优秀剧目和“名角”送到群众家门口。去年春节,天天有戏看,今年春节,天天有好戏。大牌名角你方唱罢我登场,唱疯了演员,唱痴了戏迷。
在上党梆子传承发展中,戏迷、票友功不可没。作为晋城电视台开办的最受欢迎的品牌栏目之一,《我爱上党戏》栏目10多年经久不衰,戏迷、票友积极参与,踊跃上台演唱。每年的戏曲春晚,更是受广大戏迷的追捧,以至一票难求。以一批热爱上党戏曲的年轻人为主成立的“上党戏迷协会”,创办了“中国上党戏曲网”、戏迷QQ群和新浪视频聊天室等,每周召集戏迷举行活动,声势壮观。目前,戏迷也开始送戏下乡,给基层送去自己热情洋溢的演出。去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发函邀请该协会参加了《一鸣惊人》栏目的演出,获得周冠军进入月赛。
今天,在晋城城乡,不论婚丧、还是庙会,唱戏必是上党梆子,每年有上千场演出,戏迷乐此不疲,票友随处可见,群众百看不厌。上党梆子成了晋城乃至整个晋东南地区的地域文化符号。
在政府和群众的精心支持呵护中,上党梆子佳作层出不穷。《三关排宴》、《天波楼》、《皮秀英打虎》、《杀妻》、《两地家书》等名角名剧之后,近年来又打造出了《赵树理》、《西沟女儿》、《山妹子》、《初定中原》、《千秋长平》、《愚公移山》、《程颢书院》、《析城山》、《悟因楼》、《廉吏于成龙》、《长平绣娘》等一批优秀剧目。《程颢书院》涌动着兴学就是兴国家的情怀,《长平绣娘》歌颂了平凡女子的大爱,《悟因楼》柔美婉转唱响山西大剧院,《愚公移山》一鸣惊人走进中央电视台,《西沟女儿》2012年参加文化部全国优秀剧目展演,现代戏《赵树理》赴太原、北京、济南等地演出引起强烈反响,获得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二等奖、省十一届“杏花大奖”。《初定中原》荣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新剧目奖、导演奖和表演奖,并被拍摄成四集戏曲电视剧向全国播放,还荣获第22届“飞天奖”戏曲类二等奖。《千秋长平》荣获“中国戏曲学会奖”。
上党梆子,唱响太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